经典语录网 > 经典语录 >

精选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家是哪的(摘抄66句)

时间2023-11-26 11:37:02发布admin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家是哪的

1、天下之事,有的貌似礼但实质上不是礼;有的貌似非礼但实质上就是礼。

2、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家是哪的)。

3、习大大在浙江调研的时候,提到过:王阳明心学是中国近500年的思想源头。

4、 人世间所有的战斗,剥除了各种外衣之后,都是心战。

5、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6、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7、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8、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9、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10、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11、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12、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13、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4、通俗来说,王阳明这是在点出,如果你看向花时,看到了满树灿烂的山花,这“山花”便是你的“心”赋予的意义,如果你的“心”没有给客观世界的别人的眼里的“花”赋予“花”的意义,那么别人眼里的“花开花落”在你看来,毫无意义。

15、首先王阳明心学不是一本书,而是对王阳明思想学说的概括,所以不能用书名号。

16、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17、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18、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19、人必须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方才能克除想念私欲的心,能够克除想念私欲的心,才能成就自己。

20、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21、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22、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所有善恶全是人强加给它的。

23、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24、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25、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26、静不静,动不静。当心恐惧是思想。为什么要区分动和静?

27、“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传习录》

28、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29、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阳明《双峰》

30、他是名校弟子: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研究生,师从当代哲学大师汤一介先生。

31、省吏不如省官,省官不如省事;凡今作事,贵在谋始。

32、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33、好多人认为心学是空谈,实在是被歪曲的太厉害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34、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35、“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阳明告诫我们,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正确的自己。

36、上文说过《传习录》是记录阳明先生和弟子之间的问答,以及来往书信的汇总,而古本《大学》就是他们讲课的教材,阳明先生有一篇非常有名的《大学问》,是当时只有真正入门并被认可的弟子才能看到的文章。所以看传习录一定要有本《大学》对照着看。

3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38、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39、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40、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41、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42、王洪文的女儿,白手起家做酒成富豪,多次拒绝美国绿卡

43、各位可以体会一下其中的道理。如果本文对您有启发,可以分享给您亲近的人,让对方也能体会哲学魅力,活得更加通透。

44、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45、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46、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47、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

48、知行合就如言行一致,言行一致是说要遵守承诺,不得说一套做一套,搞阳奉阴违。知行合一是说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至理,不得违背天意,个人利益必须自觉让位于国家、集体的整体利益。

49、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50、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51、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52、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53、要发愿做一个好人,一个有力量的人,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人。

54、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5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56、我们常常把知行合一挂在嘴边。但我个人认为知行合一并不是王阳明的心学精髓。知行合一应该是心学融于世俗之后所派生出来的理念。心学是圣贤的功夫,没有王阳明的经历恐怕是无法理解的。而知行合一便是我等在世俗之间历经磨难之后的领会。是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的。

57、人非要经历一番不同平时的劫难才能脱胎换骨,成为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人。

58、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59、且于动处加工,勿使间断。动无不和,即静无不中。

60、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61、传习录中的对话,对儒学进行解读,真正起到解惑的作用。

62、在经历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更坚定,心即理,心外无物。有一次一位学生指着一朵花问阳明:“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那这朵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关?”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63、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6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65、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