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网 > 经典语录 >

精选懂心学的人很可怕(摘抄69句)

时间2023-09-23 10:02:32发布admin

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1、这是由“旅行者1号”从距离太阳64亿公里拍摄的,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宏观的太阳系的全家福。

2、如果我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那肯定显得太过悲凉和佛系。

3、什么是“心学”?我们讲的心学是中国的哲学。

4、  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5、事实上,这种可笑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很久,尤其是明清之后,当国家将绝大部分事务性工作“伦理化”之后,每一个职业官僚,就不需要再进行任何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而只需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断,就能够完成一切纠纷的解决。

6、什么是中医?什么是庸医?什么是神医?什么是神婆?

7、01从宇的尺度,地球只是一个暗淡蓝点,那我们的人生呢?(懂心学的人很可怕)。

8、  人心中本就有孝心、仁心,所以不必去外面寻求任何东西,只要让心中的孝心和仁心自然流露就万事大吉了。

9、大家想一想,老子的《道德经》也好,孔子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再加上从印度舶来后来也中国化的浩瀚的佛经,佛经里面说有《金刚经》,但是最浓缩的那个“道可道,非常道”就不可道,但是又不得不道的是260字的《心经》。

10、  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11、  禅宗说了‘人人都有佛性’后就枯坐,什么都不管了。说了‘佛向心头做’后就真的在心头做,不去实践。而我说了‘在心上用功’后,必须去实践。

12、 人这一生,遇人无数,阅人万千,谁是你心中至爱,谁是你眼中过客,想必你已经看的很透彻,有些人适合做朋友,用一生去善待,有的人适合做知己,用真情去回馈。

13、这也叫“格物”,王阳明重新解释了格物二字。格者正也,物者事也。我们要把我们每天做的种种事情,理解为格物,也就是正事。那什么叫正事,就是让我们所做的事情呈现“天理”。那什么叫天理?生命情感的本真。当我们听到阳明心学说“心即理”,这个理就是生命情感。让你所做的事情,都成为你生命情感真相的体现,这就是正事。但我们平时做事并非这样想,而是要把事情做好,以便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产生一个更有利于我们的结果。

14、  良知提醒我们,要把万物和自己当成一个整体,对万物说,我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伤悲着你的伤悲,快乐着你的快乐

15、记得第一次到沈阳时,我整个人黑瘦黑瘦的,尤其是脸就像一个骷髅,一脸晦暗,神志不清,浑身上下哪都不舒服。当时,慧心师姐,还有慧天、慧友师兄,天眼观我,我的身体全身都是黑的,五脏六腑千疮百孔,血液皮肤当中全是虫卵,满身符咒,全身冒黑气,满身被无形的阴性灵魂附体,身体早衰……我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跟地狱里出来的鬼一样。

16、人心和动物心是有差别的,人心有无限的一面,也有有限的一面。人对周遭事物形成经验和知识,这是有限的一面。人心无限的一面在于,我们还有超出现实的一面。比如,人存在的时间是有限的,但人的规划却是无限的,人并不是只生活在当下。动物有了安全、食物和健康,就会很开心。但人不一样,保证这三样东西,照样是烦恼不断。比如,我是讲师的时候,就想评上副教授,评上副教授呢?后面还有教授和博导。这就是人的无限心。

17、禅宗是达摩从印度那烂陀寺修见佛性的唯一修法——三十七道品,达摩从中抽出一品,偷工减料了36品,号称见佛性,被印度佛教界驱逐了,于是到中国来,结合魏晋清谈,创立了禅宗。为什么?因为魏晋文人给玄学清谈做足了广告,做了几十年,而嵇康之死,让那些清谈的人都退隐了,达摩以宗教的形式给魏晋清谈以一个宗教的“道场”,从此清谈,也就是参禅受佛教保护,发展起来极快,达摩突破佛教的戒律,大肆勘悟,所谓勘悟就是封神,大神再封小神,层层往下封,是不是有点传销的模式?

18、王阳明又批评当时的读书人——懒散堕落、贪玩成性,荒废学业、浪费时日,最终注定是一事无成。而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没有立定志向。

19、学习先要端正态度,王阳明所强调的态度就是——“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不以聪明机警为高尚,却是以勤奋谦逊为上上。王阳明说,只有具备这种态度,才有资格追随于他,才有资格接受心学的启发和洗礼。这其实已经是做人做事之道了,何止适用于勤学,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如此。

20、 诚如泰戈尔说的那样:“虚伪的真诚,比魔鬼更可怕。”人字好写,人心难懂。你永远猜不到别人心里到底想什么,经历得多了,才慢慢看透,到底谁才是真心实意的,谁又是虚伪奉承的。

21、先说心即理。王阳明主张,天理不是高高在上的僵死的教条,而是人心中的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天理不必到心外去求,是我们本心具备。心外的理,不叫理,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心外无理”。很多时候,知识在生命情感中是假的,不是本真的东西。比如,叫我借钱赌博,我的生命情感本身就不能接受,这就叫心即理。天理不在人心之外,是我们本心具备的。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22、在商界、政界也是一样,人都是有无限心的。正因于此,我们才必须面临如何安顿无限心的问题。这也是中国哲学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人生。西方哲学的主题是知识,它们认为,解决人生问题是以知识和理性为前提的。中国哲学不是这样,它只考虑人生问题,知识问题是不予考虑的。

2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是人们生命情感之间的关系。“未发之中”,这个中,便是指心。喜怒哀乐都发自内心,试想一下我们能否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把我们心里面的生命体验给消解掉?做不到。

24、若背会了还好,没有则说明你基本不算学习,只是了解了解罢了。

25、王阳明提出心学,并且让心学逐渐成为了明朝的主流思想,这其实正是借助了“势”。当时的明朝,正是理学逐渐失去魅力的时候,只有顺着这个势,王阳明才能掀起新一轮的思想风暴。

26、这个世界上,做不做自己到底在谁的评价体系里?

27、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吧,那就是你的修行。不仅是你事业的路,也是你人生的路。

28、面对问题,许多男人往往容易采取惯性思维的模式,总是按着常情、常理、常规去分析,或是按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客观顺序去处理问题。但是,在成大事过程中,当他们一遇到更为错综复杂,更变化多端的情况时,就会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去应付、去面对。

29、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30、爱孩子,不是事事顺着孩子,对他一味地放纵与溺爱,而是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心有敬畏,依矩行事。

31、这些成功与失败、平凡与伟大,都是生命极好的体验。

32、对治这种情况,也许正需要王阳明的心学。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33、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34、心、肝、脾、肺、肾!最滋补五脏的食物表,为家人存下!

35、人,虽渺小,但并不会被任何困难所打倒。凡是被打倒,并非是敌人太过强大,只不过是我们内心的能量太过孱弱。

36、我们知道魏晋清谈导致西晋亡国,李煜沉迷于禅宗和文学也导致亡国,那么魏晋清谈究竟有何不良基因?

37、为人父母,既不能过于溺爱孩子,也不能对孩子过于苛责。

38、首先,王阳明心学是对陆九渊思想的全面继承和发展,所以历史上有“王陆心学”之说。当然,陆九渊被王阳明继承的思想只是主要方面,他继承和发挥的是整个宋代理学家的思想,尤其是二程(程颐、程颢)、朱的思想。

39、改变自己,重点不在改掉坏习惯,拼命对抗自身人性弱点,而是用心感受天生优势,感受属于自己的专注心流,抓住心流,一步步摸索最擅长最喜悦的那个方向。

40、据说王阳明在十五六岁时就开始读朱的著作,并开始研究朱的“衡事知之”说。他在朋友家院子里对着竹子呆了七天,病倒了,但他还是没有意识到事情的真相,也想不出“原因”在哪里。知道自己三十多岁时因为写了一封要求制止宦官专权的信,被贬到贵州龙场当程颐,王阳明在龙场日夜打坐,才体会到心理学的真谛。这叫“龙场悟”。

41、我自己给养生馆起名为“医道缘养生馆”,寓意就是因机缘从事中医行业,自古医道同源,我也想从医入道,以医显道,济世度人……

42、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43、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44、“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是王阳明首先指出的一点。他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

45、而他们的行为也只不过是一种模仿式的追求自我,而不是真正的自在。在那条名为“他自己”的路上,实际潜伏着的是各种自作聪明的“声音”,在引诱着他们朝着一条不知名的路走去。 

46、  随时随地而变化、变通,如此才是真正拥有智慧的人。

47、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人活一世,总会经历痛苦与磨难。与其把不必要的烦心事都藏在心里,让自己受累,不如看轻看淡,坦然处之。

48、人须在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49、学佛,为什么很多人不懂得,也是像这样。万事皆是如此。

50、现在,我们为什么要去探究这个“心”的问题?“心”对这个社会,对社会的每一个人太重要了。举一个例子,我有一段时间经常收看《法制天地》,里面大量案子都是父母和子女对簿公堂。我心里想的是,这些儿女难道不知道孝亲之理吗?一定知道,但光知道这个有用吗?没用。心不安,这不是一个头脑的问题,不是算计,而是一种生命情感。仁也不是一个理性的概念,而是生命情感的真相。人如果失去了生命情感,这个社会就太可怕了。

51、  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52、  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53、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为一个“逐物”之徒,一颗心灵被各种欲望控制之后,想的是这些,做的是这些,高兴的是这些,失落的也是这些。得之,心为之兴奋;失之,魂为之沮丧。付诸行动当然是为了追求这些,身体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当然是这些,心性安得不乱?

54、想的多了反而增加了难度但是呢又不是说让个能学易喜欢研究的女孩的性格。

55、  年轻时候的王阳明志向高远,爱好广泛,是一个天赋卓绝的年轻人,这样一个年轻人却有着一身傲骨,宁可蹲大狱,也要为正义说话。

56、王阳明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学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体验的自由、轻松和生动。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是清晰的,那么心境是畅通无阻的,才能达到一般的境界。

57、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58、每个孩子出生就像是一张白纸,父母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作画人,多一笔,少一笔,孩子的未来就会截然不同。

59、  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60、但无论世事怎样演变,对弈的主体永远是人,所以,把握了自己也就把握了世界,正如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世间的一切存乎于一心。

61、它来自大量的外在标签,接受着整个社会上潜移默化的意识形态规训,它根本就不是你。

62、2015年3月底因为我的个人婚姻感情问题,我和前妻办理了离婚手续,并从某教育管理培训机构辞职,放弃了曾经的荣誉、即将的晋升和未来在培训行业发展的憧憬和前途,然后,几经周折、四处借钱最终于12月12日在乌兰浩特创办了医道缘养生馆。

63、再说第二方面,王阳明有什么理论创新呢?就是说,他的哲学有什么特别的“好”呢?

64、而那个所谓的自己来自社会生活的各种声音,标签,各种意识形态,他们的目的并非是为了个体,而是为了自己,为了一个凌驾于个体之上的整体。

65、王阳明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要求从“心”获得理,夸大了“心”的重要性。

66、倘若真是这样,生活里就不该会有那么多迷茫痛苦的心灵急于求索,知乎上就不会出现关于”无数道理都知道的你,为何还过不好这一生?“的热门话题。 问题的关键一定不在这里,

67、而心学的最大妙处在于:我们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况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为指引,追求什么都是可以的。

68、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