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网 > 经典语录 >

精选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摘抄94句)

时间2023-11-27 09:47:49发布admin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1、  真理已在心中,我们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炼我们的心。

2、除非是死灰槁木、耳聋眼瞎之人,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

3、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4、强者和弱者的唯一区别在于,信念够不够坚定。如果交战双方都是强者,那就看谁的信念更坚定。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内心光明)。

5、释文: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6、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

7、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8、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9、百善孝为先,在王阳明心学体系下,孝不用学,它就是发自良知的行为。

10、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11、人的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将它释放出来,从而成功。

12、这个故事不仅有内裤,还有内涵。我们如果停留在概念层面,去争论什么是良知,是不是人人有良知,就是嘴炮d,就是比赛话术的辩论,没有知行层面的意义。

13、  佛教徒总说自己不执着于‘相’,其实这些都是执着于君臣、父子、夫妻的‘相’,所以他才逃避。

14、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15、只要时刻拂拭自己的内心,让良知不要被人欲遮蔽,就都能成功。

16、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17、中国唯一富过15代的家族,躲过战乱和文革,靠什么传承至今?

18、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9、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

20、“无善无恶心之体”是他的世界观,“有善有恶意之动”是他的人生观,“知善知恶”是他的价值观,而“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他的方法论。

2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22、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成功的机率才会比常人高!

23、宇宙中最真的孝,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知道了这个,你就知道怎么去孝顺父母了。

24、  王阳明心学精髓空想而不实践,就是一场空

25、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26、  世人因为不知道‘达到至善’的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的心,以为天下的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道理,因此掩盖了评判是非的标准,使‘心为统帅’的简单道理变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

27、良知是个直性子,对于不公,它给出的答案就是:马上反抗。

28、  静并非不动,动也并非不静。戒慎恐惧就是念头,为何要区分动和静?

29、很多事情与己无关时,一副看戏的模样,一旦与己有关,就会自乱阵脚,手足无措!

30、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31、天理固然在心中,但如果一个意志力不坚定的人,生活在一个肮脏的环境里,天理就很难显现。

3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33、按照常理,即使是同等品级的宦官,地方官也不敢得罪,这一点从《大明王朝1566》中江南织造局总管杨金水(宦官)和浙江巡抚、布政使之间的尊卑关系就能看出。

34、比如,你不要想着,背个古诗就是应付考试,是纯粹的知而已,不用去想实质意义。比如,你不要想着,学考驾照就是形式,是纯粹的知而已,以后开车的时候再说。

35、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36、不过事上磨练,到底在磨练什么呢?王阳明心学中提出“心即理”,就是要让我们去磨练自己的“心”。

37、  王阳明将朱熹的天理与内心联系在了一起,朱熹认为天理要从书中去寻找,王阳明则认为心外无理,天理就在我们的心中。

38、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

39、释文:悔悟是祛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中,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40、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41、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42、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43、  知行合“知”是“良知”,也就是内心,“行”是“实践”,“知”与“行”是一体的。

44、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45、  王阳明心学精髓真理不在书本上,就在我们的心中

46、人人心中都有良知,人人心中的良知都会得出一个真理。伯夷、叔齐虽然死了,但他们的良知却在每个人心中。

47、每个人生来心中都有一个圣人,因为我们生来就有一颗“良知”去认识是非善恶,而成为圣人就是通过自我努力去实现最真实的自己。

48、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49、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50、王阳明年轻时痴迷于佛教,吸取了许多禅宗的思想,但等到他心学大成后,却对佛学大加批判,认为只在心上做,终是无用。

51、王阳明一生写过许多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被贬贵州时所作。在《象祠记》一文中,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52、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

53、越是虚伪的人,越喜欢把这三句话挂在嘴边,最好别深交!

54、  有些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55、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56、面对外来评价,尤其是毁谤时,非但不要动怒心,而且还要把它当成是磨炼强大内心的机遇。

57、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58、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59、王阳明继续指着蜡烛的光给徐樾看:“这个是光,船外湖面上也是光,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光!你一定要记住,光不只是在蜡烛上。”

60、  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

61、10) 人该追求内心的纯净,做到“我心光明,夫复何求?”。

62、人在仕途,比之退处山林时,其工夫之难十倍,非得良友时时警发砥砺,则其平日之所志向,鲜有不潜移默夺,驰然日就于颓靡者。

63、书本上那些堂而皇之的价值观,言之凿凿的“成功秘诀”不一定适合每个人的真实需求。

64、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65、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

66、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6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68、内心光明了,你所生活的世界也就跟着光明了。

69、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

70、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71、绝不要先以恶意去推测别人,否则自己就先变恶了,一旦如此,就是丧失良知的表现。

72、天理是在心中,但由于世俗的浸染和自己的不注意修心,天理虽然没有离开心,可却被蒙蔽了。

7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74、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75、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76、无事时,将好色、贪财、慕名等私欲统统搜寻出来,一定要将病根拔去,使它永不复发,才叫痛快。

77、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禅宗的经典嘴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PK“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王阳明的心学也一直被质疑外儒内禅,这里暂且不讨论。

78、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的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还哪里有时间和精力好名?

79、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80、  你的意念所到之处,正确的就知道正确,错误的就知道错误,不可能有丝毫的隐瞒。

81、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82、只有在平时有克制的能力,在自己的良知上用全功,把自己锻造成一个泰山压顶色不变,麋鹿在眼前而目不转的人,才能不动心。

83、看起来还是有点文字游戏,强调这个知行合一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是,让你在学习的时候,要时刻求其“放心”——把心放到学习的过程中,从“行”的层面去思考学习的意义。

84、这个特别容易被经过中学政治课教育的我们,放在粗糙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框架下批判。记得在高中政治考卷里面,就曾经出过相关的题考问王阳明为啥是个唯心主义,用的是那个很著名的典故:

85、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86、  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87、结交朋友时,能做到互相谦让,就会受益,互相攀比的话,就受损害。在现实的朋友交往当中,我们要学会相互欣赏,不要去攀比。如果能在交往中,采取谦虚的态度,对于提高自身的素质是很有帮助的。

88、真理就在心中,但必须去事上练,只有去实践了,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这一真理。而且,这两者是不可分的,正如知行合一一样。

89、有些人平时不肯行善积德,内心有所欠缺,所以害怕。若平时依良知做事不违神灵,坦荡光明,又有什么可怕的?

90、如果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会去做孝顺父母的事。孝顺这个道理就在你心中,如果它在外面,比如在父母身上,倘若父母去世了,难道它就消失了?

91、真正的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良知!良知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那就去做,不必顾虑、不必计较。

92、未发之中是如何?汝但戒慎不睹,恐惧不闻,养得此心纯是天理,便自然见。

93、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