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网 > 经典语录 >

精选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摘抄82句)

时间2023-12-06 11:19:40发布admin

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1、苏:这是我们相遇的地方啊。你看,(指向地面)那是我留下的脚印。

2、关于柏拉图是否出于追求戏剧化效果或是什么别的原因,刻意没有点出毒药是毒堇汁,存在一些争议。因为据说服用这种毒药,会让人非常痛苦,身体还会剧烈抽搐。不过,也有较真的学者,用现代医学知识证实了柏拉图的描述是准确的。(戈尔茨坦,P5注1)

3、苏格拉底关于法律的思想有两个要点:第法律是完全正义的。如果发生“误判”,不是法律的错,而是使用法律的人的错。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成为一个牺牲品,“不是我们(法律)所犯错误的牺牲品,而是其同胞所犯错误的牺牲品”。第一个人在城邦里出生,得到抚养,受教育,长大成人后也没有要迁移到别的国家去居住,那就是与城邦缔结了要遵守城邦法律的协议。

4、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

5、法治要求慎用死刑。在大卫的著名油画《苏格拉底之死》中,主人公裸露的瘦弱身子衬托出坚强的意志,一边高举左手对弟子们谆谆教诲,一边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酒杯,老师的淡定无畏和学生的聚精会神巧妙地融合在一个本是恐怖的死亡场面,震撼人心。(苏格拉底死亡原因和过程)。

6、克贝道:「一个人借债之后必须要偿债,但这并不代表偿债之后就必须得继续借债。一个人有可能在偿债之后,终身不再借债。你的推论只是模拟,并不能确定死必定能产生生。」

7、「那既然如此,有生之物必有死,那你觉得死之后呢?」

8、苏格拉底认为,直接用感官认识世界将会引起混乱,必须从概念里追究事物的真相才是稳妥的。绝对的概念是存在的,同时存在这个概念的表现形式。譬如,存在着绝对的美,但也存在着美的事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事物中包含了一部分绝对的美。每件东西的存在,没有任何别的原因,只因为它具有自己的本质。所以,对于美的事物,一个最稳妥的说法就是:美的东西,因为它有美,所以它是美的。

9、两个看起来相等的东西(由于回忆的不同)在某些方面并不相等(74B)。因此,“等”有时并不完全相等(74C)。正是这些相等的事物唤醒了一个人关于“等”的知识,虽然它们并不是“等”本身(74C-D)。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先已经有“等”的知识(74E)。因为这“等”的知识,要通过感官感觉到后才能和它比较并发现大不及它,而感觉是在一个人出世后才获得的,所以“等”的知识,以及美、好、公正和虔诚等关于一切的绝对存在(thenameofabsolutebeing)是在一个人出世前就获得了(75A-D)。因此,灵魂在获得人形之前就已存在,还具有智能(76C-E)。

10、  苏格拉底初次申辩结束后,500人议会进行投票表决,以281票对220票判决苏格拉底有罪。接下来,苏格拉底再次发言,当时苏格拉底可以提请用交纳罚款来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说道:“我从来没有过过普通人的平静生活。我不关心大多数人关心的事,挣钱、有一个舒适的家、担任文武高官以及参与其他各种活动。……一个穷人成为公众的恩人,把时间花在对你们进行道德训诫上,怎样对待他才是恰当的?只能由国家出钱养他,此外没有更恰当的办法……”

11、从这个定义出发,苏格拉底开始阐述如何获得真实存在的知识(theknowledgeoftruebeing):“尽可能在研究中单用纯粹的心思,思想时不要借助视觉,不凭借任何其他感官,只靠干净纯粹的心思专研干净纯粹的本质。”(66A)“如果我们想要对某事某物得到纯粹的知识,那就必须必须摆脱肉体,单用灵魂来关照对象本身。”(66E)

12、在政治角度而言,苏格拉底与这些寡头派关系密切,而其又对城邦的审判表示出来不屑的态度。所以,苏格拉底之死也有着某些必然因素在其中。

13、假如一个人还不识人性,就和人结交,他干的事就是不漂亮的,这不是很明显的吗?假如他知道了人的性情,再和人打交道,他就会觉得好人和坏人都很少,在好坏之间的人很多。

14、黎陆昕:围绕着雅典对苏格拉底的审判,苏格拉底有自己的放弃与选择。

15、在公民大会上,由于大会辩论是必要的程序,并直接影响法案与政策的通过与否,同时也是公民政治上显露头角、树立威信的主要机会,因此活跃的政治家一定是雄辩的演说家。平民领袖在公民大会上提出了许多公民没有想到的看法、建议以供公民进行政策选择。普通公民对许多事情毫无看法,遇到不合自己胃口的演讲时,往往用集体鼓噪、呐喊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16、以上是对苏格拉底和雅典之间冲突的概括。因为这样的冲突,苏格拉底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要和雅典做最后的一搏。当他被判处有罪后,他告诉在场的雅典公民,为了城邦的利益,我受命于神,成为一只牛虻。神派我来惊醒、劝说、责备你们,不让你们沉睡。我对城邦的贡献太大了,我是你们的恩人,所以最好让我在政府大厅里面用膳,把我供养起来。苏格拉底的这种傲慢态度彻底激怒大多数审判团成员。尽管他紧接着在学生朋友的劝说下提出缴纳大笔罚款作为刑罚,但已经无济于事,雅典公民投票判处他死刑。

17、司马:对,先贤所谓“有无相生”也正是此理。

18、(3)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19、有意思的是,在格贝表示对死亡的恐惧依然不容易消除时,苏格拉底让他寻找会念咒的人,说希腊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外国人,苏格拉底让格贝遍访寻找一位念咒者。(78A)

20、苏格拉底道:「附加于乐器上的乐音,无法影响乐器本身,但灵魂能影响身体,能控制身体,甚至能抵抗身体。因此灵魂与身体之间的独立是很明显的。灵魂既然与身体独立,又是无形的、单一的存有,那么其不朽也呼之欲出了。把这些结合起来,就能了解哲学家不畏惧死亡的原因。」

21、苏格拉底道:「最后,就算自身完全准备好了,外在环境也不见得配合,战争与动乱将个人卷入,让我们再度必须在艰困中刻苦求生。我们终其一生因着身体的挟制无法追求真正的知识与美德,只有在死去以后,而非今生,我们才能获得心中想要的智慧。」

22、(5)CaldwellJC.Population:ExplosionorImplosion?(J).AQ:AustralianQuarterly,1999,71(4):28-

23、  苏格拉底发言完,500人议会再次就量刑问题进行表决,表决结果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24、复合的事物容易解体,非组合的东西不容易解体。那些始终如毫不变化的事物非常可能是非组合的,而变化无常的则是组合而成的(78C)。“等”、“美”等形(相)的存在是始终如一的,众多具体的东西则是不断在变的(78DE)。一切和合变化的事物是通过感官感知到的,而那些不会变化的东西则要用“心”(Mind)才能把握(79A)。身体是可见的不断变化的东西,灵魂是不可见的始终如一的东西(79B)(类同性的体现)。灵魂使用身体来察知(perceive),被身体拉到变动不居的事物上的时,就会像个醉汉一样颠倒错乱。灵魂单独关照(reflect)自身时,就清醒自明,与永恒想通而始终如一(79CD)。灵魂最像那神圣不朽的神明;身体最像那人间多样的凡夫(80AB)。

25、「有形的剑是可以被改变的,我们可以改变剑柄部分的长度,或在剑柄尾端加上一个护身符。可见之物的部分结构的调整就是其变化。」

26、第一条路径: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来证明。苏格拉底认为“凡有对立面的事物必定从其对立面中产生”,并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比较大从比较小中产生;较弱从较强中产生;较快来自较慢;较坏来自较好,较公正来自较不公正……另外他还认为:“每一对相反的事物之间有两个产生的过程”;例如一个较大的物体和一个较小的物体之间有一个变大和变小的过程,即增加和减少。类似的过程还有:分离与结合、冷却与加热……因此,根据以上两条原则,可以推出:死也有对立面,那就是生。它们相互产生,从生中产生死,从死中产生生。其中第一个过程是确定的,从生到死的过程是死亡的过程,而第二个过程是就是复活。复活是一个从死到生的过程,这就足以证明死者的灵魂一定存在于它们再生之处。因此,死者灵魂的存在是一个事实。

27、苏:所有凡人在他们生命终结的时候都要面对死亡,可是一般的人畏惧死亡,因为他们贪恋生命。你对生命同样看重,却不害怕死亡把你的生命剥夺,我很想听听你的理由。

28、阿尔西比亚德热爱使用诡计,他的狡猾为他树立起了许多敌人,也让他许多次地背叛城邦。阿尔西比亚德的所谓堕落,有的人认为苏格拉底难辞其咎——事实上,苏格拉底同时是他的男友(erastes)与老师。阿尔西比亚德给予苏格拉底自己的美貌,并期望从他身上获得智慧。那么苏格拉底究竟是否应当为他日后的行为负责呢?缪辰同学讨论的便是这一问题。

29、如果说哲学是对智慧的爱(loveofwisdom),那智慧又做何解?

30、苏:死不是我们这些活人可以经验的,但是我们可以运用理智尝试去认识它,你觉得呢?

31、雅典公民大会不仅是唯一的立法机关,而且具有高级公职人员的任免。执法、行政、军事、财政、宗教事务的决定权。从公元前5世纪起,公民大会就经常受理涉及重要人物或高级公职人员的案件以及司法执政官提出的公诉。

32、苏格拉底顺着裴洞的这个说法,展开了最后的论述:

33、如果结合他关于死后灵魂去往何处的讲述(107C-115A),会发现根据一个人生前的所做所为,人死之后的灵魂被审判分成几类,而去往不同的去处。苏格拉底说这是一个神话(myth)(110B)(中译本译成是“故事”),在这个神话里,人死后的灵魂各不相同,去向也不同。既然各不相同,要说它们不可被消灭就和他之前关于“型”的论述相悖了。按照“型”理论的逻辑,应该是灵魂的“型”始终如一而不朽才对。(要重温一下佛洛伊德/拉康的二次死亡概念)

34、黎陆昕:惯性,爱面子的惯性使然!这么说苏格拉底有点浅薄,但是苏格拉底刹不住车了,这也是客观因素。在那么一个苏格拉底自己造成的牛哄哄的局面下,你让他突然转而告饶,那不是简单的屈节,而是对自己人品的自我亵渎!苏格拉底是不会那么做的。其实,真的,只需要30个米纳,苏格拉底就可以坦然的交了钱走出法庭继续他原来的生活,这在柏拉图或者是克里同喊出这个数目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心领神会。但是,晚了!苏格拉底自我标榜、调侃陪审员、攻击起诉者、狂妄自大、拒不认罪等一系列的表现,已经不可能挽回死刑的结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这已经不是钱的事儿了!

35、苏格拉底回道:「这说法相当有趣,谢谢您的响应。但我认为只要仔细思考灵魂的特质,就会发现灵魂与身体是两相独立的。第音乐是单一的,灵魂的样态却是多样的。乐音必定是和谐的,但灵魂却有善有恶,有好有坏,有聪明有愚拙,有贪婪有平静。」

36、苏格拉底道:「第一个理由来自于观念的相对性。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相对的观念。相对于大的是小,冷的相对是热,黑夜的相对是白天,那我问各位,生的对立面是什么?」

37、柏拉图:《会饮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38、西米亚斯道:「平静度日的话我自然没有意见,但若遇上让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呢?」

39、“一般人大概不知道,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果真如此,一个人为此拳拳服膺终生,到了期待已久的事情来临时却战战兢兢,岂不是怪事吗?”(64A)

40、司马:是,可在此之上,我还想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是我的追求,所以我要完成《史记》,我还不愿死。

41、以实践理性为基盘的伦理学承载着实现人的美好生活的特殊使命,而这种使命的完成有赖于社会良好秩序的建立;当社会的公共性层层叠加而又充满不确定的卷入感时,伦理学与公共事务就会天然联姻与自然糅合;以追求公共善的伦理立场和平正通达的研究风格去关注所处时代的公共事务,进而提升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内容力和众筹感,这就是我们的热望和旨趣。

42、苏:你说得很有道理,而且高贵,没有人会在面对你这样高尚的人时不为你的理想动容。但我还有疑问,既然你追求真理,那么你是否同意,相较于满足于肉体享乐而不曾有思想的人、对大众的观点不假思索地接受并视之为准则的人、靠着貌似合理的意见获取他人赞美的人,通过理智把握到真理的人是最幸福的?

43、苏格拉底便指出,将肉体和灵魂的关系比作琴弦和和谐的关系是不恰当的。因为回忆论证已经证明,灵魂是先于肉体而存在的,但是和谐却不能先于琴弦存在;和谐有稍有欠缺、不够充分的说法,而灵魂则没有“这个灵魂还欠一点,不够一个灵魂”类似的说法;灵魂有好坏之分,而和谐并没有“好和谐”和“坏和谐”的说法;灵魂对肉体起支配作用,例如让肉体服药或者进行体育锻炼,而和谐则完全听令于琴弦,琴弦如何拨弄,便造就什么和谐。综上所述,将灵魂比作和谐并不成立。

44、1787年,大卫写了《苏格拉底之死》,鼓励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牺牲自己。

45、司马:苏先生,恕我直言,你不过是在胡言乱语。如你所说,生死相存,无生则无所谓死,无死则无所谓生,然而你所言貌似有理,却有违于世间常理,生者自然要死,死者又何以复生?人之亡也,或归九泉之下,或升苍天之上,或居泰山之中、蒿里之间,于斯长存。或有人曰,死者魂魄可附于活人之身,然而止于依附而已。死者已往,何来死者复生之理?何况死者的魂魄再得新生又有何意义?即便我死后魂魄再次得到生命,我的记忆也不会存在,我的《史记》依然未成,吾道仍未得以传。

46、西米亚斯道:「苏格拉底,你的论证的确相当精彩。但我刚刚听来听去,发现你常常从灵魂的无形推出它的不朽。若主张灵魂是无形的就是不朽的,我认为这个推论未免太草率。」

47、黎陆昕:是啊。如果深刻一点来认识,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早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要在审判中完整的讲述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他怎么会选择离开?

48、本文为武汉大学第二届基础通识课程优秀论文,将收录于第二辑作品集《博雅:中西之间》,小布将陆续推出更多优秀作品,敬请期待!

49、在接受审判的法庭上,苏格拉底像平时与朋友们探讨哲学问题那样,有理有据地为自己辩护,完全是一副大义凛然、对死亡毫无畏惧的模样。同时我们可以从柏拉图的对话录《申辩篇》中找到许多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言论:“我以为我碰上的这件事是一种福气,而我们极为错误地认为死亡是一种恶。”其实,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表现和面对死亡时的勇气,是与他对死亡及灵魂的学说有关的。

50、   别人对我的见解是否同意,我认为是次要的。我只是急切要我自己相信。

51、于今:你是不是也陷在戏剧的情节里出不来了?

52、但这并不意味着苏格拉底对于阿尔西比亚德就没有施加力所能及的教导。苏格拉底有此举的合理动机与实践。苏格拉底承认爱的目的是在美的事物中繁衍,而他作为哲学家,曾经与阿尔西比亚德的爱恋关系也就具有这一目的。由此可以认为,并不贪求美的外在的苏格拉底同样承认阿尔西比亚德也具有美的本性,并尝试做精神上的教育。

53、新华社、人民日报、参考消息、光明日报、中国政府网刊载于今院长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观点

54、由此,苏格拉底再次引出了自己对什么才是真正的哲人的看法:“那些真正的哲人,也只有这些人,是经常极度热衷于使灵魂得到解放的;他们所从事研究的正是使灵魂摆脱和脱离肉体。”(67D)

55、柏拉图在这篇对话里还抛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哲学研究的是什么?

56、于今:看来我们要很好的剥离一下。我总觉得苏格拉底选择死亡有那么点和谁较劲的味道。

57、克贝回道:「全部的东西,都会毁灭与消失。」

58、“如果我不是相信自己行将前往其他智慧善良的神灵那里,前往那些优于现世人的亡者那里,我临死不忧伤(英译resentment中文译作‘怨恨’意思更恰当)就是错误的。…要请你们相信:我有力地坚持自己走向那些最为善良的主人——神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不但不忧伤(怨恨),而且坚定地希望那里给亡者准备着赠品,像多年来的古话说的那样,给好人准备的比给坏人准备的要好得多。”(63C)

59、「毁坏预设了有部分可以分解,也因此简单没有部分的东西不会毁坏。」

60、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的哲人坚信只有在他们完全得到净化的时候,才能找到他们一生孜孜以求所要追寻的智慧。所以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他们知道自己的灵魂将最终脱离肉体,前往真正的智慧之所在,所以才不会悲伤。(68A)

61、司马:人固有一死,死,何惧之有?只是,我惟恐我的生命没有价值。

62、———话剧《苏格拉底之死》的剧本创作缘于2008年黎陆昕、于今两位作者一场关于民主的讨论。此剧本创作和整理到送至出版社用了十年时间。

63、在论证了灵魂存在于我们出生之前后,辛弥亚和格贝依然抓住人们普遍有的一种恐惧,害怕人死魂散,存在告终,让苏格拉底论证死后到底有没有灵魂。

64、公元前399年,将近70岁的苏格拉底被指控有罪,案件经执政官初审立案后,最终交给一个由500人构成的大法庭审判。当时雅典法庭的审判员数量,根据案件性质,可以从几十人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不等,苏格拉底案件的审判官人数算是中等,这些法官由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组成。在作出裁决时,如果正反双方的投票数量相等,则判决被告胜诉。按照当时的审判程序,须经过两轮,第一轮,原告指控,被告申辩,完毕后马上投票;如果认定被告有罪,则进入第二轮,由原告方和被告方各自提出一个处罚方式,可以附带相应理由,然后再由审判团进行投票。注意,审判员只能在原被告提出的两种刑罚中选择其而不能综合权衡提出第三个选项。所以与此对应,柏拉图所记载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大体上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是否有罪的申辩,第二部分是关于处以何种刑罚的论辩,第三部分是他被判处死刑后的陈词。

65、苏:那么,我们的死亡并不是一件脱离我们生命的事,当死去的时候,我们的灵魂脱离我们的肉体,当出生的时候,我们的灵魂进入新的肉体,生与死是一体的,死亡不在我们的生命之外,而是我们的灵魂在它永恒的存在中所必经的一个过程,你的灵魂将在隐入哈德斯之后,再一次地显现。

66、论证的起点是苏格拉底为记忆下的定义:由从前知道的事而得到的认识,就是记忆。作为提示物的具体事物被感知后,记忆就被触发,另外一个事物便被回想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被感知的事物会被与记忆中的事物进行对比,而抽象的、概念中的相等则作为对比的标准。我们于是会感觉,所感知的事物与所想起的事物拥有物质上的相等,即这样的相等在某些角度下就成立,在某些角度下不成立,并非绝对相等。这就说明,绝对相等的概念我们已经在感知到事物前就记得了,并在感知到事物时回想起来。感知事物时,我们运用的是感官,而感官在出生时便拥有了,所以绝对相等的概念在出生前我们就懂了。同理可证,绝对的善、绝对的美、绝对的公正,等等的绝对的概念,即“共相”,我们早在出生前便拥有了。所以,灵魂在出生前就已经存在。

67、对国际关系而言,生育水平高的国家对生育水平低的国家可能造成巨大的人口压力。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暴力冲突的程度在历史上受到了人口增减等因素的巨大影响,“一个文化中的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另一文化中人口的缓慢增长或停滞同时出现,会对双方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调整产生压力”。19世纪欧洲人口激增,导致了历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欧洲人口涌入穆斯林地区和世界其他地区。而20世界后期伊斯兰国家的人口爆炸式增长,又导致穆斯林人口大量涌入西方。由于基督教社会极力向伊斯兰教社会推广其价值观和体制,并干预穆斯林社会的内部冲突,使得穆斯林与基督教社会的相互容忍度急剧下降。

68、人口哲学思考的队列问题,不仅是队列的数量问题,而且是代际均衡、代际正义问题。当我们谈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时候,到底是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呢,亦或是前浪回归大海,后浪与前浪并行不悖呢?这个隐喻包含了生育的规模问题、代际利益协调问题、老龄化等问题。中国古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理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美国政治哲学家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一书中,特别详细讨论了“代际正义问题”。我们暂且称之为“罗尔斯人口问题”。中国人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反映的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贡献。西方历史上有一个皇帝说了一句名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反映的是一种对后代不负责任的价值观。如何使我们每一代人都对下一代人负责,而不只是考虑自己一代人的利益,这不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能够回答的问题,也不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保证能够解决的问题。罗尔斯认为,“我们可以为后代做事,但后代不能为我们做事。这种状况不可改变。”如何解决这种单向利益流问题,他建议确立一个正义的储蓄原则:每一代都从前面的世代获得好处,而又为后面的世代尽其公平的一份职责。中国人过去常讲的“祖德流芳”,大概是这个原则的反映。

69、于今:是啊,不示弱。记得有史料说,在开庭之前曾经有人给苏格拉底写过辩护词,提供给苏格拉底使用,但是被苏格拉底拒绝了,我想那个辩护词大概就有着比较多的示弱成分吧。

70、 苏格拉底选择饮下毒堇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逃避死亡会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71、从人口哲学的角度看,苏格拉底死于人口的抽样偏差。苏格拉底自谦为“无知”,所以终其一生孜孜以求,到处找人对话,穷根究底,把雅典的每一个所谓“名人”和“智者”问得张口结舌、哑口无言、颜面尽失。许多人因此恼羞成怒,决定报复他、控告他。在公民大会上,苏格拉底进行了申辩,最后公民大会以281票赞同、220票反对,判处了苏格拉底死刑。这些参与投票的人口对于雅典社会是一个有偏的抽样。

72、苏格拉底的回答是把两次论述合起来看,人死后灵魂依然存在就已经获得了证明:“一切生物都是从死物里生出来的。如果灵魂存在于出世以前,而它在进入生命、产生出来的时候,是不能从他处、只能从死亡和死亡状态中出世的,那它既然必须再生,就必定也在死后存在了。”(77D)

73、“在灵魂不被感官束缚,单独由其自身关照自身时,它就进入那纯粹、永恒、不朽、不变的领域,与那些不变的事物同在,永远如一时,灵魂的这种状态就被称为‘智慧’”。(79c,d)

74、以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入手,柏拉图巧妙展现了苏格拉底之死的意义。不过,首先回答的却是最后一个问题——“哪一类死”。

75、苏格拉底与中国也有渊源,1989年8月,苏格拉底跟随巴西桑托斯俱乐部来到中国,踢了8场表演赛。中国球迷有机会近距离欣赏超级巨星的表演。2002年世界杯,中国男足与巴西分在一组,苏格拉底更是语出惊人:中国队是小组第1的最大热门,巴西踢的是丑陋足球!

76、西米亚斯道:「我举个例子,有一把琴能发出一种特殊的乐音。在这把琴与它发出的乐音对照中,琴本身是有形的、感官、可以分解的。琴发出的乐音却是无形的、单一的甚而是不可分解的。对吗?」

77、色诺芬的《回忆录》中记载了不少苏格拉底有关神的思想:

78、苏格拉底道:「我的朋友们!你们这是在做什么,我将我的妻子送走,为的就是防止这种搅扰。一个人临终时应该心情平静,勇敢些!安静下来!」

79、(2)弗朗西斯·福山著,黄胜强等译.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

80、苏格拉底之死是对城邦政治和民主原则的赤诚奉献和深刻检验

81、“罗尔斯人口问题”的困难在于,难以建立由每一代人都遵守的“正义储蓄原则”。在现代福利国家制度下,每一代人都想使自己的福利最大化,通过给国家施加压力,很可能使国家不断累积债务。当债务累积越来越高,高到无法“借新债还旧债”时,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就爆发了。即使不借外债,内债的累积也是给祖孙后代留下的一个沉重包袱。前几年希腊爆发的主权债务危机,就是一个警讯。以至于有经济学家呼吁,“必须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经济体”。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