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网 > 经典语录 >

精选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摘抄46句)

时间2023-11-29 12:38:10发布admin

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儒家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2、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辞系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3、老聃所推崇的“柔弱”,实是柔弱于外,而刚强于内。内外皆柔,则软懦;皆刚,则暴躁。如外强而内弱,则伤人且害己。故性要随和,而心不可缺主见;外当浑厚,而内不可乏精明。

4、    近代以来,对道教和道家的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慧缘伯认为,道教的来源虽然驳杂,但发展到成熟时期,它的思想理论尤其是玄学方面几乎全部来自于道家,道教借助于黄老思想现代人所说的风水算命命理学应用功能来补充自己。

5、养生学是道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黄帝、老子、庄子到历代道学名家几乎都有论述。

6、若参之以《韩非子·显学》中有关“身”与“寿”的议论,则更能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概念的差别:

7、    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发挥功能作用。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普遍堕落和腐败的产物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道教,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而道家对此熟视无睹。(参见《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1987年,第479页,三联书店1988年版);作者试图说明道教文化对于人的现实生活应用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更为重要的问题是,道教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不仅是一种仅仅陈列起来让人参观的博物馆文化。

8、在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关系比较侧重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关系,也包含一般认识论的意义,主要涉及知识来源、认识过程、求知方法和验知标准。孔子认为有“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提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程序,把行看得比学文重要。老子根本否认行对知的意义,认为“不出户,知天下”,出之愈远,知之愈少,并提出“涤除玄览”的直观体验方法,作为求“道”的根本方法。墨子以“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作为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已经涉及到行为在认识过程中检验知识的功用。荀子将“行”引入认识论,明确强调行比知重要。宋以后,程朱理学提出“知先行后”,阳明心学“销行以归知”,王夫之继承中国古代重行的思维传统,批判总结了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的知行观,提出知行统由行致知,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推进到最高阶段。

9、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之多,不计其数,然散佚残混严重。其中虽不乏道家思想的踪影,但如今看来,纯而不杂的,唯有《道德经》《庄子》《菜根谭》——其余的道家经典,要么不够高深,要么过于混杂,无法与之平起平坐。(道家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儒家,释家,道家”的内容和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呀?

11、从上面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真人是超越了外在束缚而绝对自由的。真人无忧无虑,淡情寡欲,神态安详,超然生死,随物而变,应时而化。师于天而随于众,天人和而为一。他们对于成败、毁誉、是非、得失,都全然忘之,不为之所累。他们长生久视,智慧无限,德被万物,人道为是真正的大自在境界。

12、名称、概念与实在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孔子首倡“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强调名必可言,言必可行,具有名实相符的思想。稍后的墨子重视对实际事物的选取,认为空泛地讨论事物之名是没有意义的,关键在于对实际事物作出正确的选择。道家以其虚无之道否认名可表实的功用,认为道不可名。战国时代的公孙龙强调概念的确定性,提出“白马非马”的命题,认为白马专指白色的马,马泛指马类,二者不同。后期墨家意识到不同的指实的范围不同,把概念分为达名、类名、私名,即普遍概念、类概念、专用名称。荀子提出“制名指实”、“约定俗成”的原则,主张实同则名同,实异则名异,以实为制名的基础。

13、第四十七章说:“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14、《黄帝内经》云:“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挚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15、第三十章对此画了一幅蓝图:“使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

16、    另外,道教的一些古代黑科技风水命理学,也不同程度缓解帮助当代人的人居环境与生存发展的需要,帮助满足人们是与预测命运调理风水的心理需求。道教文化给予当代人身理和心理健康的帮助是十分明显的事实。

17、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在秦、汉以后,往往以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作为道家的宗祖。所谓黄,便是指黄帝;老,当然就是老子,但无论是黄、老并称,或老、庄具列,我们普遍地都知道老子的确算是道家宗祖,如果拉上黄帝作为道家的宗祖,在一般的习惯上,便有信与不信的了。凡是笃信道家的,自然毫无疑义,如果不信道家的,便訾议百出,笑他是不经之谈。其实,笃信道教的,却也未必承认黄帝为道教的创始者呢!究竟黄帝算不算道家的宗祖?而且他取得道家宗祖的资历,又有何根据呢?一般引证古书,号称为黄帝的著述,如医药书籍的黄帝《内经》,以及道家流传用于兵法或谋略学的黄帝《阴符经》等,历来学者,几乎都公认是后世的伪书。除了在历史上,承认黄帝是我们上古民族创建国家,比较有史料可稽的祖先以外,几乎无法证实他有可靠的学术思想流传下来。那么,说黄帝便是道家的宗祖,又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信呢?其实,这就是我们对于文化历史的观念,向来易于忽略的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上古的学者,对于我们远古历史与文化的追导,要想上溯黄帝以前,除了传说的资料,值得存疑考据以外,实在缺乏文献上比较可靠的证据,为了学术上的谨慎忠实,所以便断定以黄帝为始祖。因此,凡是讲到中国文化历史的渊源,便也都从黄帝讲起了。如果依照道家流传的,所谓值得存疑的资料来讲,我们的民族历史,便可高推到一百多万年前,至少也有十几万年的悠久。所以用史笔一判,便很客气地断定以黄帝为开始。

18、第七十七章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19、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功法等各方面。

20、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他们一方面身体力行,体验效果,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

21、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有无”问题讨论的最高阶段。“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汉杨雄《太玄·玄摘》说:“玄者,幽摘万类,不见形者也。”魏王弼(226~249)《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裴危页、郭象等。

22、《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23、阮籍、嵇康在政治上与司马氏集力处于政敌地位。为了揭露其虚伪的名教外衣,他们强调名教不合自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他们的“自然无为”以元气一元论为基础,脱离了玄学本体论“有与无”的轨道。他们公开蔑弃儒家的“礼法名教”,痛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更加违背了玄学思潮的主旨。因而,他们的哲学批判在思想实质上表现出玄学异端倾向。但是,他们的“任自然”的片面观点被引向极端。西晋开国后的门阀士族贵族子弟坐享特权,清谈放荡,“任达”、纵欲之风恶性膨胀,乃至危及门阀士族集团统治本身的稳定。于是有了裴頠、郭象的纠偏之论。裴頠特著《崇有》《贵无》二论,提出“以无为辞,而旨在全有”,强调自然不离名教,贵无和崇有、自然和名教在理论上应当更好地统一起来。在裴頠崇有论的基础上,郭象以他的《庄子注》完成了这一任务,论证了名教和自然在理论上的一致性。他综合贵无与崇有的主张,认为名教即是自然,一切“尊卑上下之序”本来就合乎“天理自然”,从而统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把玄学理论推向了顶峰,为西晋门阀士族垄断政权暂趋稳定所形成的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柱。魏晋玄学关于有与无、自然与名教的演变过程,曲折地反映了门阀士族集团由夺取统治权力到巩固统治权力的现实政治要求在理论上的发展。由贵无论的“名教本于自然”,到崇有论的“自然不离名教”,再到郭象的独化论综合二者,论证了“名教即是自然”,终于找到了服务于门阀士族特权统治的玄学理论重心。

24、    第道教对人类生活的经验总结可供现代人借鉴。

25、道家素以黄、老并称,自认它的学术渊源,是远绍黄帝,这就是表示道家的学术思想,是根据中国上古文化正统传承的观念,并非是故作玄虚的谎言。《谁南子·修务训》中说:“世俗之人,多贵古而贱今,故为道家,皆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汉代著《史记》的司马迁,生在淮南子以后,他比淮南子更了解这个思想,所以他在写道家方士的驺衍列传中,便说:“先序今而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这就是说明黄帝,是中国学术上共同所承认的文化共祖,岂但只是道家如此而已。

26、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及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状态是有其不同于儒家的一些特点。最大的一点就是,道家始终没有像儒家那样形成一个延续不断的学术、政治、思想传承的“学统”“宗统”“道统”。老子思想在西汉初年,与黄帝学说一起形成所谓“黄老之学”而一度成为统治思想。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其思想理论基础运用了不少老庄道家思想。作为中国哲学一个非常重要发展阶段和思潮的魏晋玄学,以儒道兼综的方式发展了一些道家思想。唐代一度依凭道教来凸显李唐王朝的神圣性而就此神化和抬高老子的地位(有种说法,确切地说是在司马迁的《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提到“老子姓李氏名耳字聃”)。作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最久远的宋明理学,是以儒家为主并融合着儒道佛三家思想而形成的一个学术思潮,而道家作为一家参与其中。然而,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虽然道家的发展没有像儒家那样连贯,更没有像儒家那样长期作为统治思想并有着教育制度的支撑,但是,道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就其对中国人的思想、精神和信仰这一关乎“形而上之道”的层面的影响程度来说,道家那是绝对不在儒家之下的。实际上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道家思想的自身独特的魅力。虽然老庄道家思想主要寄寓在《老子》与《庄子》两部著作中,但是,汉代两部著作则最早记载和概括了道家的思想。

27、尽管在言及“保”思想时,必须要考虑到杨朱学派的影响,以及《庄子》外篇、杂篇的一些内容是否出于后学之手等问题,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即无论是道家的“保身”还是杨朱的“贵身”,原本都是对人生价值观的阐发。至于说杨朱后学与道家后学如何将这种身与天下孰轻孰重的价值观念改造成清心寡欲、长生久视的养生理论,则将在后面讨论。

28、经过一千年的融合,在宋代,道、儒、佛已经三位一体了:以道行、儒礼、佛法为灵魂影响着每一位华夏子孙。

29、(5)道是过程性存在。在老子那里,都是坚持认为作为天地之始、宇宙之根、万物之宗、事物之则的“道”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过程和不断发展的进程。过程和进程所欲反映的是由“道”所构成的世界乃是一个运动不居,循环反复的存在。老子所提出的“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25章),“反者道之动”(40章)所要表达的正是这一深义。也就是说,“道”不断扩大而后离去,连续离去而后远引,持久远引而后返回。道正是在如此周而复始中按照它的规律性运动着,变化着,从而表现出它的过程性以及呈现出它的进程性。所有这些都在表明“道”是一个实践过程,“道”是一个无限进程,“道”是一个永远未完成的路程。在老子看来,“道”是空虚,但用起来却往往不会穷尽〔“道冲,而用之或不盈”(4章)〕,“道”是空虚,但不会穷竭〔“虚而不屈”(5章)〕。总之,“道”是如此连绵不断地存在着,作用无穷无尽〔“绵绵若存,用之不勤”(6章)〕。上述老子所谓的“道”之含义,倒是与“道”从头开始行进的“过程”之本义相契合的。

30、对于腐败的封建帝王和达官贵族,老子做了深刻的批判,他说:“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爲盜誇。”(《德道经》第十六章)

31、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老子明确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意思是,道的法则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还把天道自然无为推衍为人道自然无为,提出“绝圣弃智”(十九章)“无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张。他建议统治者顺应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终实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的无为思想有其继承西周无神论,否定神学目的论,强调尊重自然规律,遏制统治阶级掠夺本性的一面,也有其过于排斥有为。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一面。这两面对后世哲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32、杨朱派主张自我利益和自我天性的保护,反对侵害个体的行为。这种学派认为人的个体性很重要,要保全自己,懂得趋利避害,珍重自己的生命。既要保护自己,也不要伤害他人,希望在个体完善中达到社会的和谐。

33、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予了道最高的评价。

34、庄子(约前369~前286)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关于庄子的思想,《史记》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和老子一样把“道”看作世界最高原理,认为道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是世界的终极根源和主宰。他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太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所引《庄子》,只注篇名)他继承了老子“道”无形无象的思想,认为道是虚无的实体,他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因此,他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他说:“道不当名”,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知北游》)在“道”和“物”的关系上,庄子思想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他继承老子,认为万物产生于形体,形体产生于精神,个别精神产生于绝对精神——“道”。他说:“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体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知北游》)一方面他又发展了老子思想中即气以言道的合理内涵。他说:“通天下一气耳。”(《则阳》)认为道即气。他强调“道无所不在”,并用“周、遍、咸”三字形容。认为道作为世界的终极根据,不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外,而是一切事物的内在原因。(《田子方》)与老子用“夷,希,微”混而为一(十四章)来形容颇为不同。

35、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存在原则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

36、庄子指出人生痛苦的目的,是启示人们看破生死,明白人生祸福的来由,能够趋吉避凶。他指出的正确途径是乐天知命,去除贪欲和种种罪恶。他主张顺从自然,顺从人的本性而生活,反对套在人人生上的种种枷锁。

37、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

38、《黄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的预防,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又说:“恬倏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上古天真论》)

39、“聖人恆无心,以百姓心爲心。聖人之在天下,翕翕焉,爲天下渾心,百姓皆属其耳目,聖人皆孩之。”(《德道经》第十二章)

40、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41、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42、正像我们以上已经所指出的那样,尽管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相对意义上的“没有”“不存在”之“无”,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相对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何在,也是我们应当给予揭示和分析的。同理,在老子的《道德经》中空间意义上的“没有”“空着”之“无”,虽然亦并非是老子所主要论“无”的本旨及其意义之所在,然而,我们同样要对于老子为什么在空间意义上来论述“无”及其社会的文化意义给予揭示和分析的。

43、这是我们应该给予揭示的。老子将“道”视为宇宙天地最先最高的存在以及是宇宙天地统一的本原和本体,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具有极其重大意义的事情。它反映了中国人积极探索宇宙天地根本的精神,表征着中华民族精深的哲学思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抽象思辨的理论思维,而判断有无的标准,正是要看它是否能提出宇宙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而且是将充当这一统一者规定为是超越直观经验感觉的存在,而老子所谓的“道”正是这一性质的存在。

44、庄子曰:“夫子之问也,故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稀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45、“无名”在老子那里就等于“无”,等于“道”。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1章),这里的“无名”就是指“道”。意思是说,道是天地的元始。而“道常无名”,“道隐无名”(41章)亦是强调“道”就是“无”。换句话说,在老子那里,“无”是对“道”的一种指代和规定。值得强调指出的是,我们“说无”乃是主要对老子这一宇宙论和本体体意义上的“无”之深义的揭示和探究。换句话说,哲学意义上的“无”之意蕴乃是我们“说无”所要呈现的。然而,要说清楚这一概念框架下的“无”的含义及其精神实质之前,还应该说清楚也是在老子《道德经》中存在的其他意义上“无”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说的通俗些,“无”在老子《道德经》中是有不同含义的,也就是说,老子的“无”的概念是在不同框架下显出它们的不同含义的。正因为如此,“说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毋宁说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