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语录网 > 经典语录 >

精选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摘抄67句)

时间2023-10-25 09:12:26发布admin

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1、 同样,借中国经济发展之东风和日本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过多年的拼搏,2010年前后,在日本已经涌现出了相当多的华人企业家,而且他们所经营的再也不是当年老华侨的“三把刀”(菜刀、剪刀、理发刀)了,他们的业务已涉及到了IT、国际贸易、医药、科技,环境等多方面。自然,在日本人的眼里,这些华人精英人物 已让他们认识到了华人的发展潜力。

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

3、民法典充分反映人民意志,提高依法治国水平。民法典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落实到民事法治领域,充分赋予民事权利,保障权利不受限缩、不被侵犯。民法典聚焦民生发展问题,处处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所谓“人民有所呼,立法有所应”,体现出我们国家以良法促进发展、保证善治。民法典草案对于民事权利类型规定更丰富,行使权利规则更清晰,权利保障更完善。“民法典对公民权利类型及其行使方式规定得越丰富、越精细,就越能限制公权力的滥用,越能起到规范公权力的作用。”民法典的出台为政府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依法治国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对行使公权提出了边界限制。同时,还将切实影响人民生命利益,解决现代社会困扰人们的问题,在私权保障上更进一步。“这最终将促成相关部门更积极施政,公民更遵守法律。”

4、第二份见于《地理》第二卷,内容与第二份相同,文字略有差异。据考证,这份笔记写于1734—1738年间,由此可以推定,这是第二份整理后的誊清稿。这时,孟德斯鸠正在准备写作《论法的精神》。如果不是巧合,那么,时隔二十余年孟德斯鸠再度整理这份笔记,恐怕就是为了写作《论法的精神》。

5、权力制约,经典的指立法、司法、行政三权要互相制约。但赋予权力的民众如何制约自己选举出来的官员,也是一个需要规则与机制的大事情。(孟德斯鸠对中国人的评价)。

6、黑格尔评价中国,原话是:东方的中国没有历史,只有轮回。哲学史是从东方开始的,这是哲学发展的低级阶段,严格来讲,还不是真正的哲学,而只是一种“宗教哲学”。

7、《周易》参读《周易大传今注》高享编注参读《周易译注》周振甫译注

8、另一类是外交使节、商人的游记。这些人在中国逗留的时间较短,所到之处仅限于北京或沿海港口。由于语言不通等原因,他们与中国人的直接接触甚少,对中国的了解比较肤浅。所以,他们的游记大多浮光掠影,道听途说,不甚可靠,其中还不乏恶意的诋毁。孟德斯鸠对各类游记的兴趣向来很浓,有关中国的游记当然爱读。

9、孟德斯鸠在其著作中虽然数百次谈论中国,但他却不是那支歌颂中国合唱队的成员。相反,他对中国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对中国的政治制度颇多批评和指责,因而引起伏尔泰和魁奈等人的不满,屡屡遭到他们的反驳。论者历来比较注重对中国持颂扬态度的伏尔泰等人的研究,这当然完全必要。但是孟德斯鸠既是一位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在了解和研究中国方面又花费了很大精力,对中国的看法有其独到之处,所以我们似乎不应对他冷落。本文试图就此问题抛砖引玉,以求教于专家和识者。

10、说实话,假如中国历史一点也不悠久,不辉煌的话,只比非洲部落强一点的话,我愿意相信西方人对中国的负面评价。但历史事实刚好相反,中国历史记录最全,完爆其他任何国家。所以,我就要反驳了:第对比中西方古代的文物数量,西方在文艺复兴之前只是野蛮人而已。中国人进行考古发现时,通常是无意间发现古墓,然后从经常性一次就从里面发掘出一座博物馆。比如海昏侯墓,出土金饼、马蹄金等共120公斤,还出土几百万枚铜钱,重达10多吨,其他生活物品无数。其他的南越王墓、马王堆汉墓、中山靖王墓等也与此类似。

11、其实,历史和地理从来都是不分家的。尤其是近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地理环境的愈发重视,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人和地理的一切关系,都是它的研究对象。

12、《礼记》《左传》《荀子》《韩非子》《论衡》〔东汉〕王充《三国志》〔晋〕陈寿

13、读了黑格尔对中国的评价,我想每一个有着正常思维的中国人心里都无法平静。历史上除了马可波罗对中国印象稍好一点,孟德斯鸠等也是开骂者多。刊载以上言论的《历史哲学》一书,英文版1857年出版。这一年正是清朝咸丰七年。德文讲义问世的时间还要大大提前。那么可以说,黑格尔在柏林大学讲堂愤愤数落的都是清代往事。

14、中国人没有像样的宗教,如果有“宗教”,也是宣传依赖“天”和各种自然现象。中国人膜拜的“天”是现世的金钱与权势。

15、做商业首先必先明道。没“钱”是一种结果,它往往是对“道”的认知不足导致的。人们往往只盯着有形的“钱”本身,而不去钱背后那个无形的“道”。道是规律,是原理,是趋势,是包容,是开放,是价值,是大爱……人一旦放弃对这些东西的追求而只谈“钱”,无异于缘木求鱼。毕竟: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企业需要值钱,才能赚钱。值钱远比赚钱更重要,因为值钱是”钱求人“,而赚钱是“人求钱”

16、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汗水创造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一跃而上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成果来之不易,其中和谐安定、科学规范、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关键,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体现,为中国创新创造提供了不断成长壮大的优渥环境。民法典的出台,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力量,记录着中国法治的改革历程,是中国人民一生守护的人民情怀。

17、本文仅供交流学习,若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18、克察,《中国图志》(A.Kircher,LaChineillustrée,1670年)

19、例如,雍正皇帝曾诛杀两位皈依天主教的亲王。孟德斯鸠就此事写道:

20、第出于同样的考虑,为了防止民叛,中国统治者确立了土地私有制。这是“中国拥有优良的政府,不象亚洲其它国家那样衰亡的原因。”

21、这种法律的主要目标是太平,是让老百姓勤劳刻苦,让他们能够平静地生活。为了太平,便要提倡服从,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虽属于道德范畴,在中国却具有法律的效力。老百姓既勤劳刻苦,生计也就比较容易得到保障;人民能得温饱,国家也就处于相对的太平之中。他认为,这种融礼仪、风俗、道德为一体的法律是中国古代的君主所制定的,数千年来行之有效,历代的皇帝不得不予以尊重,人民也习惯地予以遵守。所以,中国是一个既无法律又有法律的国家,与其它专制国家不同。

22、此其精神宁不伟大?岂有什么自私?然而可惜是小起来太小,大起来又太大——大到没有边际,抓亦抓不着,靠亦靠不得,真所谓“大而无当”。不像西洋人小不至身家,大不至天下,有个适中的范围,公私合成一片,正好培养公德。其公德所以没有养成在此,似乎并无应受谴责之处。要知不能离团体而生活者,就养成其团体生活所必需的习惯,不能离伦理而生活者,就养成其伦理生活所必需的习惯。同时,各于其所不必需者,每每不习惯之。中国人不习于爱国合群,正亦犹西洋人之不习于孝亲敬长。夫何足怪?然而于不习孝亲敬长者不闻有讥,于不习爱国合群者则人人诟病;此无他,逢到今天急切需要国家意识团体行动,而他偏偏不会,且狃(因袭,拘泥)于积习,惰性难改而已。

23、  在孟德斯鸠眼里,印度和中国都属于炎热地区。炎热的气候导致了器官组织上的纤弱和精神上的懒惰,因此,心灵一旦接受某种印象,就不再改变,“所以,东方今天的法律、风俗、习惯,甚至那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习惯,如衣服的样式,和一千年前的相同”。(95)中国的“无为”哲学格言是:“我们有自己的眼睛和耳朵,但是完善的境界不在于看也不在于听;我们有嘴、手等等,但是完善的状态要求四肢五官都不动。”(96)炎热的气候导致多妻制。炎热的气候使女子容易容颜变老,男人会遗弃发妻而另觅新欢;(97)炎热的地方,人们需要较少,赡养妻子和子女的费用较少,因此,男子能娶多妻。(98)孟德斯鸠的结论是:中国的气候让人们倾向于奴隶性的服从,幅员辽阔的领土加剧了帝国的专制性恐怖。

24、这是因为,首先,孟德斯鸠开始接触有关中国的材料时,已经流露出明显的怀疑情绪,而此时他尚未读过关于中国的游记。上文提到的他在1713年阅读《中国贤哲孔子》时所作的笔记,以及同年他与黄某谈话后所作的笔记可资证明。

25、  民主政治与贵族政治强调人人平等,君主政治不应有奴隶,而专制政治可以容忍奴隶制。(76)奴役制度的起源,一是基于制度上的原因。专制制度下,人们可以轻易地出卖自己,而宽厚政体下,人民通过自由选择以契约的方式转让自己的自由;二是基于气候的原因。炎热的气候导致疲惫,对疲惫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惩罚、恐怖和强迫

26、相反,孟德斯鸠则评价中国,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27、  对于孟德斯鸠专制下的法律为暴虐方式的论断,严复深以为然,叹“恨不令申不害、李斯见之”,“秦固有法,而自今观之,若为专制之尤者”。(59)严复由此分析了中西“立宪”上的差异,他说,中国“立宪”也有四千年的历史,但是,“必不可与今日欧洲诸立宪国同日而语者”。西方之立宪,区分了君权和民权,君主也受到常法的约束,而中国的君主则“超乎法之上,可以意用法易法,而不为法所拘。夫如是,虽有法,亦适成专制而已矣”而且,“中国自秦以来,无所谓天下也,无所谓国也,皆家而已”,“天子之一身,兼宪法、国家、王者三大物,其家亡,则一切与之俱亡,而民人特奴婢之易主者耳”。(61)

28、  寒冷的气候让北方人精力充沛、自信、勇气、优越感、少复仇、有安全感、直爽、少猜忌策略和诡计;炎热的气候让南方人精神懒惰、心神萎靡、感觉敏锐。因此,北方人邪恶少、品德多、诚恳坦白,像青年人一样勇敢;南方人远离道德边缘,易于情欲犯罪,像老头子一样怯弱。

29、西方的古代史不够辉煌,远远不如同时代的中国发达,说明在同一时期,中国的科技、数学、哲学比西方发达。第假如没有欧洲人,难道人类无法发展出近代文明吗?欧洲人说中国古人啥也没有,伊斯兰、印度人、波斯人还不如中国,好东西都是欧洲人发明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假如没有欧洲人,难道人类就无法发展出近代文明吗?

30、  严复说,意大利人多才,而英吉利人趋利,两个民族的不同在于宗教和风俗,而不必定是地理上的差异;中国北方的燕国与南方的吴国,也没有像孟德斯鸠所说的那样的显著差异。中国与北美地势相似,政治和法律却相异。俄国之形而下的因素,比如“电邮汽车,财政美术”,与英、法、美、德和奥国不相上下,但是,“其民之不自由特甚,官吏之豪贪,刑政之不平,方之亚洲,殆过焉而无不及。由是言之,真无往而不与孟氏之言相反矣”(107)。在严复看来,民族之间的差异,“因于风气,因于宗教,因于种性,因于体力,因于教育,而最重者又莫若其国之治制”(108)

31、        以孟德斯鸠的思想为起点,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我们当然渴望中国成为一个人人皆具美德的美好社会。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的道德说教名篇《弟子规》,以及更早的道德哲学著作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对何为美德做出了精辟的阐述,并充分地表达了中国人对美德和美好社会的向往。如果这些道德典籍中的美德可以成为中国人的内在精神和实际行为,则中国早就成为一个人人具有高尚品德的美好大同世界了。那么,在熟读四书五经的基础上,历朝历代的大量贪官污吏是从何而来的呢?而他们为何又会前赴后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进一步,没有贪官污吏的大明王朝或许不会灭亡,没有贪官污吏的大清朝或许也不会灭亡!但事实正相反,明清两朝都因熟读四书五经的贪官污吏的大肆横行而灭亡了。

32、  政体性质、地理环境和气候都影响着宗教。宽和政体宜于基督教,专制政体宜于伊斯兰教;天主教宜于君主国,耶酥新教宜于共和国;君主支持路德,老百姓和中产者支持加尔文教。(135)新教地区靠北,天主教地区靠南,因此新教地区的国家需要更多的劳动。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区分,就在于气候的差异。(136)西方人受到基督教的恩惠,施政有政治法,战争有国际法;日本人源自鞑靼人,对庙宇没有感觉。铁木儿和成吉思汗蹂躏亚洲,日本无宗教教义,于是有苛刻的法律。(137)

33、孟德斯鸠对中国采取了冷峻、严厉的态度,他看到了中国的许多弊病。但由于他带着偏见观察中国,对接触到的有关中国的材料不能认真辨别真伪,所以在这个基础上作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然而,他的一些看法颇有见地。例如,他曾指出,中国的科举取士制度引导知识分子重文轻武,致使国力衰弱,自然科学落后。在中国的人口问题上他也有不少精辟见解。所以,应该说他的研究同样有助于使当时的欧洲人认识和了解中国。

34、  严复感叹,如果让孟德斯鸠到中国,看看“刑部之所以虐其囚者”,“州县法官之刑讯”,那么“将其说何如?”或者,看看明代“当时之廷杖,与家属发配象奴诸无道”,那么“其说更何如?”严复说,“一切牢狱之黑暗无人理”,“中国黄人,其亭法用刑之无人理,而得罪于天下久矣”。(75)

35、        理解了孟德斯鸠的思想,并能够正视中国历史呈现的客观事实,我们就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道德规范与说教可能会造就少数杰出人物的美德,但整个社会的美德却绝不可能在道德规范与说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民众或整个社会的美德只能在自由竞争的商业活动与交易行为中演化发展而来,这正是西方文明与中国文化的本质区别。例如,诚信显然是一种美德,但人的诚信品德并非起源于道德说教,而是人们在商业交易活动中逐渐意识到,只有诚信守约,才能保持商誉而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是对利益的追求,而不是道德说教,造就了西方人的诚信与契约精神。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十分缺乏诚信与契约精神的社会。当然,信仰在西方人的文明与美德中具有决定性意义,但信仰与道德说教是本质不同的,限于篇幅,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展开阐述了。

36、  首先,大逆罪。中国法律规定,任何人对皇帝不敬就要处死刑。但是,“不敬”却没有明确的规定,所以任何事情都可以拿来作为借口去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去灭绝任何家族。报纸报道失实,是对皇帝的不敬;在皇帝朱批的上谕上记字,也是不敬,孟德斯鸠统称为一种专制主义,(69)因为“凡是不能够加上其他罪名的人都可被控以大逆罪,因而任何人也就都可以被加上这样的罪名了”。(70)

37、”得道“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道生万物,钱也可以生万物。钱能变出人间的一切,比如幸福、快乐、满足、名声、地位、权力,也有算计、痛苦、争斗、厮杀、牢狱、毁灭等等。

38、        一个显然的事实是,这个小小超市售货员的行为是美好、文明的。笔者进一步要问的是,她的微笑、她的语言所体现的,难道不是一种美德吗?而另一个显然的事实是,在那些驾车走高速的人群中,会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的富裕程度与教育程度都远超这位普通的售货员姑娘。但他们对这位售货员姑娘表现出的文明行为与美德,却回馈以冷漠与麻木,你能说这些中产阶级的麻木与冷漠是一种美德吗?那么问题就产生了,一个小小超市服务员可以具备的文明行与为美德,为什么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却完全不具备呢?这至少可以证明,人类的美德并不一定来自于教育,尤其不来自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道德说教。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位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的售货员与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级之间的巨大反差。这个场景背后折射出的,正是孟德斯鸠的观察与思考:有商业的地方,便有美德。我们还需要认识到的是,售货员姑娘在这个场景中表现出的文明行为与美德来自于她的自利之心——希望卖出更多的货物、赚更多的钱。因此,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人的美德来自于人在自由竞争的商业活动中的自利行为——这正是曼德维尔悖论所阐明的真理。

39、如我所见,中国不及西洋之处,一切皆同此例。这又是希望读者记取的。中国人因集团生活之缺乏,而缺乏公共观念,缺乏纪律习惯,缺乏组织能力,缺乏法治精神(见第四章);一句话总括:缺乏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公德。其所以被人看作自私自利多半为此。西洋人之有公德亦不是天生的。既锻炼于血的斗争,又培养于日常生活,其开端盖在宗教组织,而从中古都市自治以还乃大为成功(见第三章)。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譬如在国际经济竞争下,一个国民总要用他的国货,这固然可以说他爱国,但他却亦正是要巩固他的生计。又如在政d选举竞争下,一个d员为他的d而奔走,这固然可以说他忠d,但他却亦正是在争取他的前途。往时教徒于其教会,手工业者于其行会,近代产业工人于其阶级组织……其例甚多,不必悉数。

40、可能有人会问,这两者有什么关系呢,更何况是中国的历史?

41、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42、拉克鲁瓦,《成吉思汗》(LaCroix,HistoireduGrandGenghizcan)

43、“法者,治之端也。”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法治是最重要的逻辑起点之一。民法典的颁布蕴含了民事权利保障、法律义务强化、社会秩序稳定等多重价值,是以良法推进善治的重要抓手,自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44、★2022开展“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题宣传活动总结简短十篇

45、老子讲的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与of归属于人民,by权力让人民来行使,for政府以人民为目的林肯还是有质的区别。老子讲的出发点是为了治理,而林肯的出发点是人民的权力。但老子能讲这个已经很好了,放到现在,其思想是政府无为而民众有为,企业有为。

46、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方历史近乎空白,大航海之前的西方历史默默无闻,在世界上毫无影响,在中国史书上基本没有记录。

47、伊斯卜朗,《从莫斯科到中国》(E.Isbrand,VoyagedeMoseoualaChine)

48、而我们国家特有的、得天独厚的大地理环境,以及重视历史的千年传统,再加上一代又一代历史地理专家的接棒......这一切,都让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达到了世界级的水平。

49、  第中国的礼仪教育。礼仪如同风俗一样,是人生与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他说,从容自若一旦经过严厉的教师当箴规施教后,就成为固定的东西,像道德原则一样永远不变(122)。中国人的整个青年时代都用于学习礼教,整个一生都在实践礼教。

50、弗莱雷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对中国颇有研究,懂中文,参加过汉语语法的编纂工作。他曾计划于1715年来中国旅行,后因故未能成行。他与许多熟悉中国的人保持着密切联系,与孟德斯鸠的关系也较好。虽然我们不知道孟德斯鸠曾从他那里得到过多少有关中国的信息和材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对中国的共同兴趣是他们之间的友谊的基础之探讨有关中国的问题是他们交往的重要内容。

51、《民法典》作为社会的基本法,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全面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呼应了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通过具体规范,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民法典》的颁布,是维护人民权益的客观需要,大到国家所有制、土地制度,小到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生产经营、个人信息保护、私有财产保护都可以在民法典中找到依据。《民法典》的颁布,让公民更有尊严地生活,保障人人享有人格尊严、人身自由、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婚姻自由权,还有各种各样的财产权利等等,标志着我们国家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标志着我国依法治国迈上新台阶。

5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投稿邮箱:cuplpress007@1com

53、据笔者统计,孟德斯鸠在下列著作中都论及了中国:《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思想》《随笔》《地理》和《论一般专制政体》。在这些著作中,中国占有重要地位。例如《论法的精神》共三十一章,其中提及中国的多达二十一章五十三节。又如孟氏生前未版的《地理》,是一本为写作搜集素材的笔记,其中大部分是他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时所作的摘录的随感,堪为“中国专集”。

54、    黑格尔对儒学、佛教的观点也无法苟同,不是说信上帝才是宗教,儒佛的天理菩萨也是信仰的支柱,问题是一切的好信仰都被满清糟蹋了,遗弃了,异化了,直至破败无修,这才造成中国的“无信仰”状况。

55、孟德斯鸠对这次谈话极为重视,从现存遗稿中已发现记叙这次谈话的三份笔记,最长的一份达二十余页。一份见于《随笔》,仅数行,记述了黄某在这次谈话中叙述的他初到巴黎时的心情。第二份未收入现有各种版本的《孟德斯鸠全集》,它是五十年代末在波尔多市立图书馆发现的。这份材料与上文提到的孟德斯鸠阅读《中国贤哲孔子》等书的笔记同写在一册上,故可推定写于1713年即与黄某谈话后不久。这时,孟德斯鸠已开始酝酿《波斯人信札》。后来,《波斯人信札》利用了黄某的形象和黄某谈话的内容。

56、那么,地理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究竟有多具体呢?我们能不能突破它的限制,又该如何突破?

57、要广泛开展《民法典》普法工作,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纪检监察组织作为政治机关、专责监督机关,应当主动走进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群众工作贯穿监督全过程,以务实高效有力的监督推动和保障各项民生政策落地落实,督促有关主责单位想民所想、急民所急,积极主动、设身处地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58、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古老的神话和寓言,就暗示了中国人骨子里“与天斗”的顽强拼搏精神。

59、  政治奴役与个人自由相对,孟德斯鸠对“自由”的理解,界于洛克所理解的自由和康德所理解的自由之间。不同于洛克之处在于,他并未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独立和自治,(63)而是强调人的社会本性;不同于康德之处在于,他并非把权利和法律视为两个普遍意志的和谐并存,(64)而是强调政治和法律制度对于政治自由的保护,甚至强调个人利益优先于公共的利益。他说:“在有关公共利益的问题上,公共利益绝不是用政治性的法律或法规去剥夺个人财产,或是削减哪怕是它最微小的一部分”,“如果说,个人的私益应该向公共利益让步,那就是荒谬背理之论”。(65)

60、  再次,连坐和拷问。孟德斯鸠严厉地批评了中国的连坐制度,称“父亲获罪要连坐儿女妻室,这是出自专制狂暴的一项法条”。(73)连坐是专制君主光耀他的裁判、平息他的愤怒的一种表现。在孟德斯鸠看来,拷问、罚金、肉刑及报复刑都是专制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孟德斯鸠在正文中并没有联系到中国,不过,严复在翻译此处的时候,对应中国问题曾予以演绎。他说,中国古代的刑讯逼供,“法实为之,吏特加厉之而已”,其惨烈和无人性,经常为西人所垢病。在这一点上,中西存在着区别,中国社会下,司法官“得一囚而炮烙之,攒刺之,*其目,拔其齿,而使之自吐实者”,在西方国家,司法官“钩距征验、旁搜遐访而后得其与事相发明者”。心虑和精力的差异,使得西方之狱“无刑讯而法行”。(74)

61、你会发现,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下看中国史,很多历史上的现象都能得到更真实、更根本的解释。同时,你还会发现古人是怎么因地制宜、又是怎么把人的自由度发挥得淋漓尽致。

62、民之所期,国之重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民法典制定从195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起草民法典到2021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前后历经数十年,曲折而漫长的制定过程,让我们也感受到d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的坚守和执着。数十年法制建设中,我国民法领域一直没有一部统一法典作为参照。本次民法典的制定和颁布,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行具有里程碑意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巨大鼓舞和激励作用,同时也向世界各国展示了中国的法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和进步,开启了中国法治新时代。

63、关于这一点,古阿斯戈的回忆提供了证明:“当安逊的游记出版后,他(孟德斯鸠——笔者)高声喊道:‘啊,我早就说过,中国人不是《耶稣会士书简集》力图让人相信的那样诚实。’”据我们所知,孟德斯鸠对安逊游记的利用,仅限于在《论法的精神》1758年版中添了一句话:“我还可以找出知名人士安逊勋爵作见证。”

64、《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

65、  严复在译案中,对中国多妻制度及近代的改革作过评价。他说,中国的多妻制源于《周易》“一阳二阴”之说,认为中国“多妇之制,其累于男子者为深,而病于女子者较浅”,“大抵如是之十家,其以为苦境者殆九”。要改变多妻的制度,中国会面临诸多的问题:其中国为宗法社会,“无后不孝之说,鲠于其间”;其中国早婚的风俗,会使“乾运未衰,而坤载先废”;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果“配非所乐”,由此不能“禁别择”;其女子如果不能自食其力,那么多妻下的子女就不能养。由此,严复对中国近代废除多妻制抱有怀疑的态度,“吾国他日大忧,将在过庶”,“使中国旧俗未改,宗法犹存,未见一夫众妻之制之能遂革也”

66、自由是一种理念,产生于西洋历史,曾被认为自明之理,俨若神圣而不可犯。伦理是另一种理念,产生于中国历史,其若为自明与神圣亦同。中国正为先有这种理念起来,所以那种理念便起不来。虽起不来,而中国人未尝不自由。害就害在这“未尝不自由”上,从此便难得有明确之自由。再例如一个人在中国只许有义务观念,而不许有权利观念,乃起因于伦理尊重对方,反而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机会。虽亦不免于被压抑被抹杀,但其压抑抹杀之者,是“理”而非“法”。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除特别注明外均来源于网络整理,权益归原著者所有,本站仅作效果演示和欣赏之用;
若以上展示有冒犯或侵害到您,敬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谢谢!

uarr;